作为画家的我,在纽约时目睹名画的拍卖,我并不感兴趣,我所关注的是画家和他的作品。我常从学校图书馆借来关于画家电影的录像带,进行研究。《凡•高传》是那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他那炽热而哀感的性格,他凄惨坎坷的一生,对艺术执著的追求,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当我去大都会博物馆参观凡•高生命最后一百天的作品展览时,我被那种狂野的生命力和深沉的痛苦所震慑,血液在奔腾,潜意识在栗动,许久许久都难以平息。
正是在这种力量推动下,我怀着对凡•高的崇敬之情,像是一位虔诚的教徒,带着追踪寻根的愿望,赴巴黎蒙马特朝圣,这是非同一般的圣地,因为在这块土地上培育了一代画坛大师。
我从巴黎市中心坐车经过埃菲尔铁塔,越过塞纳河,到了Moulin Rouge下车。不知是巴黎人的傲慢,还是他们不喜爱讲英语,费了很大的劲才找到这一圣地。街景、石子的路面在山坡上蜿蜒曲折地上升,我一边慢慢的走一边观赏,倒也别有一番情趣。蒙马特是一段不长的小街,路边的两旁是白色的二层楼房,白墙上嵌着特有的木结构百页窗。咖啡馆里挤满着闲聊的人们,不时地从里面飘出轻柔的乐曲声。清晨的小街,洒满阳光,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气息,顿时,我感到一切是如此的熟悉和亲切,脑海里浮现一幕幕景色,不,这是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我意识到原来是印象派大师们的作品呈现在我的眼前,是凡•高笔下的一幅幅的明亮的色彩构成的图画。
有意义的是,一些酒吧的墙上还挂着招牌,记载着当年大师们在此饮酒、聚会的情景。我猛然想起电影《凡•高传》的画面。当年凡•高在偏僻的乡村埋头画画,经他弟弟西奥的安排,来到巴黎科尔芒工作室作画。在蒙马特他结识了高更、修拉、洛特雷克、埃米尔、贝尔纳、西涅克,他带着自己的画去请教他们,切磋技艺。凡•高还在咖啡馆的墙上展出自己的作品。这一幕幕的镜头是那样的逼真,那样的富有激情,我好像从电影中走出,又好像回到了电影画面中去。凡•高的作品,以他明亮灼热的色彩点燃了后印象主义绘画艺术。
从蒙马特往上攀登,虽很吃力,但爬到山顶,巴黎的全景便展现在眼前:众多的教堂尖塔耸立在一片楼层中间,塞纳河像一道弯弯曲曲的光带把城市分割成两半,楼房沿着蒙马特的山坡直泻到塞纳河的盆地,位于市中心的歌剧院,东面的圣母院和西面的凯旋门如同色彩斑驳的石墩,耸立在空中。
如今的蒙马特不亚于影片中当年的风彩,除了仍保留一间间咖啡馆和餐馆外,还开设一些画廊。人们总乐意进咖啡馆喝些什么,以示步入大师们走过的足迹。然而,更吸引人们的是在不大的广场中,摆满了画架,每个画家有一个自己的空间,在色彩各异的大伞下,挂着琳琅满目、风格多样的画作,这是画的海洋。你可以细细琢磨品尝,你可以随意观赏画家当场专心致志作画,你可以选购其中使你中意的作品,你也可以坐下来,让画家为你写生。
常听别人说巴黎比纽约更具有浪漫色彩,此话确有道理,也许是巴黎人的个性是自由和宽容的,也许……所以蒙马特成了印象派大师的摇篮,成了绘画革命的先驱。突然,我被一阵宏亮而又爽朗的歌声所吸引,循音看去,广场的一角松散地聚集着人群,像是街头音乐会,一曲曲抒情和雄壮的乐曲在震荡,这种自由而浪漫的气息与艺术家的气息多么合拍,难怪巴黎在十九世纪成了世界艺术的首都,一群光辉夺目的大师:大卫、德拉克洛瓦、卢梭、米勒、柯罗、库尔贝、杜米埃、罗丹、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高更、凡•高、塞尚……在这里诞生。我留连往返,久久不愿离去。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