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邱瑞敏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长征

2010-12-21 10:22:25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邱瑞敏
A-A+

  “长征”之路总是艰苦而漫长的。时间要追溯到 2005年,时任上海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的朱国荣与我谈起,刚泰集团要组织“长征”系列油画创作的想法,我的第一反应是很突然,因为这类创作形式已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正是经历着陈年往事的一代,似乎成为历史的回忆录。然而,朱国荣却是那样认真,用不带玩笑的口吻谈及此事,因为他知道任务的艰巨。我想了一下,做这件事确实太难了,我当时还身兼油雕院和美院的两院院长,两院的情况各不同。朱国荣建议学院的人手多,相对来说指挥起来难度要小一些。我也陷入长时间的思考中,总而言之,这是个十分棘手而又复杂艰巨的“工程”。

  那年冬天,我去北京参加全国文代会,当时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正有纪念“长征”的展览,我冒着北方初冬的严寒去看了展览,一则为的是再熟悉一下这段历史,假如要做这件事的话,心里也有个底。二则自己曾为军博创作过作品,再去看看陈列在那里的一批上世纪70年代的老画,重温那时军博创作的历史记忆。

  之后的好几个月,脑海中一直反复酝酿这件事,正值学院里倡导以实践带动教学的思路,这种经验证明是有效的,同时能更好地促进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我顺着这个思路,我想不妨将“长征”组画的创作实践引入教学,使教师和学生有一次创作实践的机会。诚然,也知道真的做起来确也不易,关于创作的种种担忧一直缠绕着我,各种已知和未知的矛盾也一直困扰着我。

  半年后,我与同事们商量,并抱着试试的心态动员了大部分绘画专业的老师、研究生、本科生参与了草图创作的最初阶段,共十二幅图画,每一幅都有好几种不同版本的构思和构图。几经观摩与研讨,确定了初稿。

  同时,我们的主创人员反复研究历史,观摩历史巨片的电视剧。部分创作人员还沿着红军走过的艰巨路,去体验和感悟“长征”精神,缅怀先烈的英雄壮举。经过认真的研讨,形成共识:“长征历史组画”是用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以“长征” 十二个历史片段的描绘来讴歌伟大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宏伟历史史诗。通过大场景衬托、众多人物的造型来表现革命英雄主义的斗争场面;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的刻画体现革命先辈们誓死奋斗的坚强革命意志和争取最后胜利的必胜信念。

  从草图到素描小稿;从色彩小稿到放大稿;从素描放大稿到铺色彩正稿;从深入塑造到画面调整;从单幅完成到组画整体调整……,每一工序我们都付出了很多心力,每一工序都是一段艰辛的艺术劳动。这并不是几个人的劳作,而是几十个人在不同阶段对作品的不同贡献。近四年的漫漫创作历程,我们这一波创作人员都学到了很多,感悟很多,收获很多,我们没有让四年的光阴白白流去。“长征”组画创作好比是一个团队的整体劳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整个创作组好似一个剧组,各种人力资源有效组合,协作工作,精心创作、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来完成这一主题。虽然“长征”组画经历了四年时间,虽然作品几经反复、数易其稿,创作人员尽心尽力,但在画面中仍有许多不尽理想的地方,在人物塑造上有些还显粗略,有些限于水平。诸多遗憾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吧。

  在这里我要深深感谢所有参与创作的老师和学生们,对于创作过程中的不断变化和调整的理解深表敬意。还要感谢章德明教授在创作全过程中的管理、组织、协调工作花了大量精力。同时对美协朱国荣、陈琪、何小薇给与“长征组画”的支持和关心一并表示感谢。还要特别致谢刚泰集团徐建刚、周崇辉、施元亮的支持,最后要感谢冯远、刘大为、戴志琪、尚扬、石冲,贾涤非对画作提出宝贵意见。感谢各方的援手和大家的努力,“三军过后尽开颜”漫长而艰巨的“长征”之路终于有个明朗的交代了。

                               2010年8月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邱瑞敏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